0 results found
Jim Tang
关于一段现在已经不太提起的经历,以及我眼中的创业
2020/03/07 Job Life Job

从 2019 年年底我开始整理一些过去的经历,参与过的项目,做过的工作及细节。可能一方面源于我本身也是一个容易怀念的人,另一方面也希望站在当下回望过去,在这个略显迷茫的时期为未来找一些新的思考方向。之前复盘的内容大多涉及技术,其中不乏各种程序员专有名词、技术术语和解决方案。但在思考当下碰到的瓶颈的时候,发现可能我要解决的问题并非只有技术那么简单。回望一下不是很久远的过去,有那么一段经历现在已经不太提起了,但在我心里,这无疑是我人生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转折点。

回到 2015 年冬天,大二,化学专业。虽然身在化学学院,但我在学院内一直是一个不太一样的存在,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里,我不好好学习,但爱瞎琢磨,尤其对电脑技术。那时候的我确实也是如此,对待化学内容得过且过 60 分万岁,对计算机技术却趋之若鹜,且时常与一群计算机学院的学生玩在一起,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认识了一个在当地大学科技园创业的团队。

在当时我的眼光下,这无疑是一支大神团队。创始人涛哥,英国名校海归硕士;技术负责人飞哥,工信部研究所硕士,前摩托罗拉、飞思卡尔等名企高级工程师;何工,高级工程师;财务、后勤负责人老张,中国移动,另加两位职员。当时他们主营业务主要是与发电厂合作研发数控软件系统,并逐渐有一些互联网方向的探索。

回想起那个时候我是一个特别勤奋自律的学生,虽然每天上学都被各种课程充斥,但每当有半天空闲时我就会往大学科技园奔去。在团队内部,我的角色是实习生,但他们也从来也不见外,在那里,我一方面接受他们给我的计算机技术指导,另一方面也参与他们的团建与日常活动,团队的概念第一次在我脑中成型,也让我更加增强了走技术研发道路的信心。

时间一转眼来到 2016 年夏天,半年多的相处,实质上我已成为团队的一员。当年暑假理所应当地留在了那里继续实习生活。但对于我自己手上在做的工作,那时候的我其实并没有太多的理解与思考。对于当时团队碰到的困境,有一些我也是看在眼里的。那个时候全国都在高喊 ”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“,互联网+、O2O、共享经济是最热的词,彼时比特币还没上天,众多路演的创业明星光鲜亮丽,走到台前发表让人热血沸腾的计划与愿景。这是最初我眼中创业该有的样子。但彼时彼刻我看到的却是公司主营业务问题频发难以为继,未来创业方向无法明确,团队内部开始争论与动摇,还有人的问题,钱的问题。

也许当时是在做一些尝试的。先解决人的问题。

时值暑假,且凭借良好的高校关系,我们从一所 211 大学招到十几位实习生来做事。招实习生的动作其实也是无奈之举,他们没有工作经验,没有技术实力,但好在,他们省钱。团队扩充到近 20 人,大学科技园分配的座位显然不够用了,于是团队整体搬到了一处民宅内,条件艰苦但也算不错的解决方案,嗯,开始有点车库创业的意思了。

为了让实习生们能快速形成战斗力,我们开始针对实习生进行一系列培训,根据个人意愿自由选择产品、技术或设计方向。所幸我们找到的学生大多成绩优秀,培训起来并没有太多障碍,且大多具有非常主动的学习意识。这其实也是一个筛选的过程,渐渐地无法跟上学习进度的学生开始退出,我们也相信留下来的学生一定是最优秀的。那段时间可能是整个经历中最平稳最充实的一段了吧,虽然业务方向仍然没有明确,但好歹团队内部每个人都在各司其职,团队信心开始慢慢提升。

或许是被他们看到了我的认真与付出,最终他们邀请我加入团队成为创业团队的一员。当时我大三,那个时候的我,对于创业仍然没有太明确的认知,对团队无法做到真正认同,对于业务的思考也几乎为零。但在一系列谨慎的思考后,我仍然签署了合同。团队给我分配的工作是负责实习生队伍的建设。

很快,留下来的实习生开始逐渐能参与正式业务。接下来还有最紧要的问题,钱的问题。

一切都是为了生存。当地一个农民团体组织计划把农民、农村搬上互联网,他们有资源有钱,我们有产品和技术方案,两边一拍即合。最初我们的角色还是一个外包团队,我们提供互联网技术,为他们打造他们想要的产品。但逐渐地,对方发现外包的模式无法产出优异的产品,于是打算把我们吸收。经过一系列讨论和谈判,最终达成合作。而对我们来说,算是短期解决了资金问题。

看上去团队已经暂时解决了温饱问题,但其实我们都知道,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。且随后的合作过程也并不顺畅,逐渐地两边人的互联网认知差异开始显现,产品观念和方案也开始出现分歧,且从一开始对方的互联网化信念其实也没有太坚实,眼看着合作的道路越来越窄,而此时,团队内部也开始出现争论,到底是继续从事外包先养活自己,还是集中精力思考下一步方向。

理想总是要败给现实的。团队还要养活,还需要钱。之后的外包项目中,有与发电厂合作开发软件控制系统,有与有色金属回收厂商合作,为其开发在线有色金属交易平台,也有与高校合作为其校内项目开发产品,算是解了燃眉之急。

时间转眼来到 2017 年,毕业季。暂且放下团队内部的事务,也暂时不参与产品开发,我开始把大量时间用于毕业设计。但当时团队内部的争论和矛盾却越发凸显。一方面养活自己的现实任务仍然沉重,另一方面也为团队的未来而担忧,经历了一年多以外包为主营业务的创业生涯,团队成员也有了更多的思考,明确公司未来方向成为首要任务。在不间断的讨论与思考中,团队逐渐形成了共识,其实大家一直都忽略了一个事实,当时我们用的设计和开发力量都是我们自己培训出来的学生,包括我自己,我们发现其实我们拥有很强的培训能力,而且我们在技术上一直紧跟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风潮,那何不将培训作为我们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,打造紧跟互联网技术潮流的高端技术培训业务。很快,这个想法成为了团队的共识,大家似乎一下子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。

很快,我毕业了。因为看到了团队的改变,也有了明确的方向,于是我决定留下。我们开始将第一批培训的十几名实习生往外输送,一方面想看看市场反响,另一方面也往外布局,给团队增强信心。第一批出去的学生果然不负众望,有多个被阿里、华为、金山等大厂录用,剩余的也基本拿到了不错的薪资,团队信心高涨。制作海报、宣传、招生、培训工作开始逐步进行。

很快,一个最大的问题出现了,我们没有培训资质。但申请正常的培训资质有各种门槛限制,若依附于其他有资质的机构也面临各种限制和资金问题,无奈。所幸我们有不错的高校资源,于是我们开始私下小规模招生,收取少量培训费,收入不高但也算逐步展开业务。原以为培训业务会逐步展开且越来越好,但其后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了,一位学生看了我们的招生宣传后质疑我们的培训资质,于是向学校举报。团队业务算是迎来一个始料未及的挑战。而此时,一个更大的问题又暴露出来了,原先实习生已经输出,团队内部开发力量紧缺,外包无法跟进,团队又面临资金问题。

创业的道路越发艰难,外部持续爆发问题,内部人员开始动摇,相继有核心成员离开团队。面对团队外部内部无法解决的各种问题,我开始感到前所未有的心累,身处其中却只能作为旁观者。后来,我开始考虑退出。2017 年国庆,趁着休假,开始思考下一步计划。带着准备好的简历来到杭州面试找工作。在碰了一系列的壁之后,只身前往苏州看望朋友,而后回家。2017 年 10 月底,回到团队所在地,正式提出退出申请。

再次回到杭州的前一天晚上,团队所有成员,以及当时出去的实习生,大家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,为我送行,气氛很尴尬。我想他们心里是有怨气的。吃完饭回到住处的路上,我扶着一棵树,痛哭流涕。

对于创业这件事,也许我是有切身体会的。没有掌声,没有光环,有的只是空洞的梦想、还有各种问题。但这次经历无疑是我人生中无法忘却和抹去的重要一笔。

打赏
支付宝
微信
本文作者:Jim Tang
版权声明:本文首发于 Jim Tang 的博客,转载请注明出处!